“东数西算”全面启动 数字经济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 2022-02-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局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何为“东数西算”?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数据,“算”即算力。“东数西算”旨在解决资源分布不匹配的问题,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资源充裕的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东数西算”工程,能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未来,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供电、异构算力融合、云网融合、多云调度、数据安全流通等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及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支持和规模化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化。


“东数西算”的规划有何特点?

8个枢纽节点,分为两种类别,定位不同,作用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属于第一类。这些地区用户规模较大、应用需求强烈。建成之后的枢纽节点,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本区域的需求,属于“内部消化”。


而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都在西部地区,当地的算力需求不大,他们作为枢纽节点,主要作用是“对外输出算力”。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土地成本低、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优势,建设低成本、低能耗的数据中心,承接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


除了成本差异之外,东、西部枢纽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任务”不同。西部数据中心向东部输送算力,最大的问题在于时延。因此,自动驾驶(车联网)、工业制造(机器人)、远程医疗、金融证券、灾害预警等对时延非常敏感的网络应用,一定会在所在地或距离所在地最近的数据中心完成。而西部数据中心,更多会承接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冷数据(访问频率低的数据)存储备份等对时延不敏感的网络应用。



“东数西算”有何战略意义?

在数字经济运行过程中,AI、云计算、区块链等应用的承载和运行都需要数据中心的底层支持,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同时,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之下,包括数据的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等与数据相关的算力需求正在大幅提升。“东数西算”依托8个算力枢纽可以对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既能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同时还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东数西算”提升至战略层面,再次彰显了我国对数字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放眼全球,数字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算力在数字时代扮演着全新生产力的角色。近些年,伴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领域的全面渗透,产生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庞大,全社会对于算力的需求也愈加迫切。截至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但预计未来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当前“东数西算”规划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将主要满足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工业、金融、医疗、视频、AI 等;而西部枢纽主要承接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业务。当前一线城市北上深普遍对数据中心能耗有严格的限制,必然导致需求外溢到环一线和二三线,而“东数西算” 把这些需求进行了规范化的导流,未来新增资源以及存量升级后的资源,都会围绕着这些大型枢纽进行布局。因此,对于东部的头部专业 IDC 厂商而言,整体竞争格局大大优化。未来,数据治理、算力基础、基础系统搭建、数字化产业应用等领域有望因“东数西算”工程而获得更多发展契机。



“东数西算”将为数字金融升级做好准备

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已将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作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金融行业,有望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数据治理能力,进一步释放数据潜能,点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引擎”。


如今,“东数西算”项目的全面启动,在推动金融业务提供跨地域数据中心资源高效管理、弹性供给、云网联动、多地多活部署能力,及金融机构突破现有算力约束、算法瓶颈,节省能源消耗和设备空间等领域,将支撑更高效算力体系的突破,加速迈入“数字、智慧、绿色、公平”的新时代。


Copyright©2024 天阳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8000345号-1